首页 > 聚焦> 正文

“凤翔海天”新征程:引力一号再度成功,东方“快递”叩问苍穹

2025-10-12 18:31:54来源:财讯网

金秋黄海之滨,又一次见证中国商业航天的壮举。北京时间10月11日10时20分,在“东方航天港”号发射船上,巨大的白色引力一号火箭伴随着指令的下达,喷薄出炽烈的火焰飞向天际,巨大的推力使数百吨的箭体挣脱地心引力沉稳上升,向着无垠的深空昂首飞行。这一幕,是我国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在山东海阳附近海域,使用引力一号(遥二)·海澜之家号运载火箭,将吉林一号宽幅02B07星、数天宇星01和02星共3颗卫星送入预定

金秋黄海之滨,又一次见证中国商业航天的壮举。北京时间10月11日10时20分,在“东方航天港”号发射船上,巨大的白色引力一号火箭伴随着指令的下达,喷薄出炽烈的火焰飞向天际,巨大的推力使数百吨的箭体挣脱地心引力沉稳上升,向着无垠的深空昂首飞行。

这一幕,是我国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在山东海阳附近海域,使用引力一号(遥二)·海澜之家号运载火箭,将吉林一号宽幅02B07星、数天宇星01和02星共3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的飞行试验任务,这是引力一号2024年1月11日成功首飞后的第二次苍穹远征,标志着在中国民营商业运载火箭中,作为目前投入运营的运力最大的火箭,引力一号率先满足我国规模化低轨星座组网发射需求,迈入了规模化、便捷化、商业化发射的新阶段。

成熟运力再度出征,引力一号定义商业火箭新标准

作为东方空间历时3年研制的中型运载火箭,引力一号首飞时就一举创下多项纪录:全球最大固体运载火箭、国内运力最大民商运载火箭、国内首款捆绑式民商运载火箭、国内首款全固体捆绑运载火箭。此次遥二的再度出征并圆满完成飞行试验任务,则是进一步考核了火箭方案的可靠性、全流程的协调性和质量控制的稳定性,大大提高了火箭的成熟度。东方空间总裁助理、引力一号总设计师兼总指挥徐国光表示,“在遥一通往遥二的路上,核心工作是沉淀成功经验,实质提升稳定性和可靠性,接力式打磨出业界高度认可的成熟产品,以此获得更多卫星客户的信任和青睐。”

而引力一号所拥有的大运力优势,是研发阶段就定下的核心“基调”。据了解,“引力一号”箭高30米,起飞重量400吨,近地轨道运载能力6.5吨,500千米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4.2吨,并采用芯级加助推的捆绑构型,配备4台助推器,芯级和助推级采用同类型固体发动机,产品成熟可靠,系统集成创新。可配备液体上面级,进一步提升运载能力和轨道部署能力。可实现百公斤级卫星“一箭一轨”、“一箭半轨”,以高可靠、大空间、海陆发射、快速响应为特点,满足低轨卫星组网及补网发射、应急发射等需求,助力我国卫星星座组网快速实施、占据频轨资源。

商业航天的运营属性本质上是将“空天运力技术”转化为“卫星入轨效率”, 对于“托运方”而言,成熟可靠、运力更大的运载火箭是执行任务的首选。一方面,从提报发射计划到签订发射任务是以半年为一个周期,只有只有更可靠产品才能顺利执行发射任务;另一方面,受当前运载火箭运力“瓶颈”制约,“星多箭少”的现状下,无论是“拼车模式”还是“包车模式”,也只有大运力火箭能够有效缓解卫星运力不足的痛点。可以说,引力一号作为目前投入运营的运力最大的火箭,将有效助力卫星企业快速抢占稀缺的轨道资源。

自主掌握核心技术,重塑商业航天降本增效规模化基石

引力一号研制自2021年3月立项以来,不到3年时间就攻克了四大关键技术群,包括海陆通用中型运载火箭总体设计及试验技术、捆绑固体运载火箭多学科耦合优化设计技术等。“在“引力”系列火箭设计之初,我们的工程师就在思考如何站在商业的角度,提升航天产业的效率。我们将箭体结构模块化——统一了火箭芯级与助推器的直径、蒋固体助推器与芯级发动机的接口标准化,这种标准化设计,可以支持生产环节中集中备料和快速批量化制造,也可以根据未来任务需求灵活调节配置,从而大大提升了‘引力’系列火箭生产效率。”引力一号总设计师兼总指挥徐国光表示,这充分体现了技术含金量,也体现出东方空间所拥有完整的、实力强大的火箭技术团队,进行一体化协同设计的成果表现。

可以说,引力一号的“出彩背后”, 具备过硬火箭研发技术、卓越企业运营和领先创新能力的核心团队“功勋卓著”。据了解,东方空间的技术团队总体、结构、航电、软件、动力、发射支持等全部核心分系统技术负责人均由曾担任长征五号、长征十一号等重点运载火箭与装备型号核心岗位的资深专家担任,30人以上具有副高及以上职称。随着技术团队力量的极大补充,不仅充分确保引力一号运载火箭的技术性能成熟可靠,也为未来新型号研发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储备,让东方空间构建起自主可控的研发、试验、生产、发射能力。

通过集中备料、模块化标准化设计、从设计源头上简化制造工艺等方式,东方空间大幅提升了火箭制造效率,降低了制造成本。在发射支持设备上,引力一号(遥二)再次延用了柔性充气式防护罩,临时为火箭在转运过程中提供温湿度保障。这款被形象称为火箭“羽绒服”的气膜防护罩,采用柔性设计,可将内部温度稳定在约15°C,同时有效隔绝雨雪等恶劣天气影响。相比金属勤务厂房式结构节省上千万元费用。在生产制造层面,东方空间进一步加强自主化,目前已经完成自主运营的生产组装厂房搭建。比如在最核心的发动机领域,从24年落户无锡开始,不仅组建起技术过硬的发动机组装团队,并且深度钻研发动机核心工艺,可不依赖供应商完成核心部件的焊接和密封,具备表面处理高温处理机检测能力,基本实现了发动机的自给自足,将可以极大降低火箭发射成本。

此外,东方空间依托山东海阳东方航天港的区位优势,打造了一站式便捷化发射模式。“我们围绕东方航天港集聚布局了引力一号基础设施:5公里内可以完成火箭子级总装总测、全箭垂直总装总测、港口登船等流程,实现‘前店后厂’。结合‘一站式’发射体系优势,引力一号作为全固体运载火箭,可采用‘半整箭贮存’方式形成能力储备,最快可在24小时内实现快速应急发射。”东方空间联合创始人、副总裁彭昊旻介绍说,这种地理集中化与流程集约化的模式,较传统陆上发射场效率大幅提升,最高可实现 “一周一箭” 的发射频率,推动商业航天从“定制化”研发向“工业化”生产转型。

着眼未来商业常态,发挥商业航天“新质生产力”推动作用

自引力火箭项目研发伊始,东方空间就聚集扩运力、可回收、航班化三步走技术路线,从一开始就为每个阶段匹配了主力火箭(及动力)产品,并设定了计划周期,将沿着“固液并存、循序渐进、有效迭代、系统创新”的思路,一方面用固体火箭占领商业市场,一方面推出面向未来中长期的大运力拳头产品。

据了解,在引力一号成功的基础上,东方空间已在研制引力二号中大型可回收液体火箭。东方空间副总裁彭昊旻表示:“引力二号的下一步,预计年底完成动力系统试车,由此,引力二号基本具备首飞条件。”相较于引力一号,引力二号将实现双重突破:运载能力从6.5吨提升至15吨(可一次性送30颗500公斤卫星入轨),发射成本进一步降低。引力二号目前处于研制的快速推进阶段,前期已完成方案详细设计、产品投产并陆续开展大型地面试验。

于此同时,同步研发的 “原力-110”百吨级液氧煤油火箭发动机已取得重要进展。据悉,原力-110液氧煤油发动机作为东方空间的核心动力产品,海平面推力达110吨,是当前中国商业航天领域性能领先的开式循环液体火箭发动机,具备40%至110%深度变推能力,作为引力二号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主动力发动机,为可重复使用技术的实现提供坚实的动力支撑。据了解,原力-110近期先后进行了半系统试车和首台整机热试车,均获得圆满成功。原力-110发动机此前在原力-85的基础上,经过一年的迭代改进,海平面推力从85吨提升到110吨。整机热试车,试验验证了系统方案的正确性验证、发动机启动关机时序及各组件工作协调性和匹配性,开启了“原力”系列发动机小批量生产及交付的快节奏。

对于面向未来东方空间的核心任务,彭昊旻表示:“东方空间将继续发挥链主作用,助力上下游企业集聚,聚焦国际领先水平,进一步降低火箭发射成本,比实现规模化和便捷化发射,发挥商业航天‘新质生产力’的推动作用。”

从引力一号首飞成功到遥二发射,东方空间正朝着“技术成熟,状态稳定;成本较低,操作简洁;系统可靠,适应性强”的目标迈进,并加速形成“固液兼容、常态高频”发射与试验能力,以及“一站式、全流程”保障能力,为中国商业航天开启规模化、便捷化发射的新篇章,成为真正推进商业化运营的“东方快递”。

关键词: 一号 叩问 快递 东方 成功 再度 引力 凤翔海天 征程 新征程

责任编辑:hnmd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