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济> 正文

五粮液跨界!4000万招标背后的布局|报资讯

2025-11-13 11:57:33来源:国际能源网

五粮液跨界!4000万招标背后的布局,2025年10月31日,宜宾市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的三则招标公告打破了白酒行业的沉寂,将五粮液的新能源野心推向台前。五粮液产业园区1600万元储能电站项目、520车间

2025年10月31日,宜宾市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的三则招标公告打破了白酒行业的沉寂,将五粮液的新能源野心推向台前。

五粮液产业园区1600万元储能电站项目、520车间1300万元分布式光伏项目、产业园B区1213万元光伏项目同步启动。

总投资超 4000万元的密集动作,并非突发决策,也并非孤立动作。


【资料图】

回溯两年间,这家年营收超600亿元的酒企巨头,已通过子公司四川五粮液新能源投资公司(下称 “五粮液新能源”)完成两轮关键布局,形成 “2亿+入股+千万级自建”的组合拳。

2023年出资2.35亿元入股光伏企业和光同程持股20%,2025年再投2亿元参与组建宜宾英发德睿持股20.01%。

从财务投资到项目落地,五粮液的每一步都紧扣的时代背景,成为传统产业寻求新增长极的典型样本。

从光伏入股到光储闭环的三级跳

五粮液的新能源征程始于2023年,呈现出清晰的梯度演进特征,三年间完成从财务投资到自身应用再到市场化运营的战略升级。

2023年4月,五粮液集团全资成立五粮液新能源,注册资本高达10亿元,明确将光伏、储能列为核心方向。

两个月后,该公司便出手入股四川和光同程,以2.35亿元获得20%股权。

这家企业的产能爆发力成为关键吸引力。

其32GW太阳能电池项目从开工到投产仅用147天,2024年已实现20GW产能,并启动阿塞拜疆海外工厂建设,与中国电工达成海外项目合作。

2025年2月,五粮液新能源进一步深化布局,联合隆基绿能、宜宾英发德耀等成立宜宾英发德睿,注册资本10亿元,自身持股20.01%。

此次合作直指技术风口,新公司核心推进16GW HPBC(背接触电池)项目,该技术作为下一代光伏主流方向,具有无栅线遮挡、转换效率高的优势,预计2030年市场渗透率将突破30%,对应超2000亿元增量市场。

通过绑定隆基的技术输出与英发德耀的制造能力,五粮液成功卡位N型电池技术浪潮。

2025年10月的密集招标,标志着五粮液新能源布局进入“应用落地期”。

10MW/20MWh集中式储能电站采用磷酸铁锂电池舱与储能变流一体机,接入自有110kV变电站实现电网协同。11.5MW分布式光伏覆盖车间与智慧工厂,直接服务生产环节。

这种“光伏发电+储能调峰”的组合,精准匹配了白酒酿造的能源需求。

蒸粮、蒸馏、发酵等核心工序属高耗能环节,五粮液年用电量超3亿度,储能系统 10%-15%的节电率可转化为数千万元的成本节省。

此外,项目实施主体的股权结构暗藏战略深意。

储能与光伏项目的招标人四川中新绿色能源,由五粮液新能源持股51%、中石油持股49%。

这种“酒企+能源巨头”的合资模式,既保障了五粮液对项目的主导权,又借助中石油的技术经验与行业资源降低运营风险。

更重要的是,该平台为未来能源业务市场化埋下伏笔。

除满足自身需求外,储能系统可参与电网调峰调频交易,分布式光伏余量可对外售电,逐步从“成本优化工具”转向“利润创造单元”。

战略逻辑:三重驱动力下的必然选择

五粮液跨界新能源并非跟风布局,而是基于成本压力、行业周期与区域战略的系统性决策,三重逻辑相互支撑形成战略闭环。

能源成本在白酒生产成本中占比显著,且面临“双碳”目标下的减排压力。

五粮液的新能源布局以“自用降本”为切入点,形成了可量化的经济价值。

按年用电量3亿度、工商业平均电价0.7元/度计算,15%的节电率可年省电费3150万元。

若叠加光伏自发自用(度电成本约0.3元)与储能谷充峰放(峰谷电价差0.4元/度以上),综合成本降幅可达25%-30%。

这种“投资、降本、再投资”的良性循环,使新能源布局具备自我造血能力。

白酒行业的深度调整期也成为了跨界催化剂。

2025年前三季度,五粮液营业收入609.45亿元同比下降10.26%,归母净利润215.11亿元同比下降13.72%。

行业数据显示,2025年白酒行业整体增速不足5%,高端市场竞争白热化,单一主业增长面临瓶颈。

反观新能源领域,光伏制造处于技术迭代红利期,储能行业更迎来爆发式增长,2030年中国新型储能累计装机将达220GW,总产值超3万亿元。

五粮液通过入股和光同程、英发德睿,提前锁定光伏制造的增长红利,为企业开辟高潜力第二曲线。

并且,宜宾市的产业转型战略为五粮液提供了天然土壤。

这座“中国白酒之都”正全力打造“动力电池之都”与“光伏产业高地”,已累计引进新能源项目超110个,总投资超2700亿元,2024年光伏产业产值达300亿元。

五粮液的布局深度嵌入本地生态,可享受土地供给、税收减免等政策支持。这种“地方龙头+区域产业链”的绑定模式,将跨界转型的技术、资金、运营风险降至最低。

五粮液的跨界并非简单的业务叠加,而是形成“白酒主业”与“新能源业务”的双向赋能机制,展现出独特的产业协同价值。

在生产端,“光伏+储能”模式构建起稳定的能源供给体系。

储能系统作为应急电源,可避免电网波动对发酵等精密工序的影响,提升产品质量稳定性。

光伏绿电的使用则助力企业获得绿色生产认证,契合消费市场对“可持续产品”的需求升级。

除此之外,能源成本的降低可直接增厚利润。2025年前三季度若实现10%节电率,可抵消约 1.5% 的净利润下滑幅度,缓解业绩压力。

五粮液还为新能源业务提供了稀缺的应用场景与资源背书。

产业园区的屋顶、闲置土地为分布式光伏提供天然安装空间,年用电量3亿度构成稳定的能源需求基础,这种“需求锁定”的模式使光伏与储能项目无需承担市场消纳风险。

更重要的是,五粮液的品牌影响力与资金实力为新能源业务拓展提供支撑,其2025年三季度末货币资金超400亿元,可为新能源项目提供持续的资金保障,降低融资成本。

作为宜宾市国资委控股的企业,五粮液的新能源布局与地方战略形成共振。

宜宾提出2027年光伏产业产值突破千亿的目标,五粮液通过入股本地企业、落地重大项目,既助力地方产业链完善,又可获得政策倾斜。

目前,英发德睿的HPBC项目已被纳入宜宾市重点产业项目清单,享受土地出让金返还、研发补贴等支持。储能项目则可参与四川省的虚拟电厂试点,获得额外收益。

这种政企联动模式,为新能源业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尽管布局逻辑清晰,但五粮液要实现新能源业务的盈利闭环,仍需跨越行业竞争、技术迭代与盈利模式三道难关。

传统企业转型的样本

五粮液的跨界尝试,为传统制造业的绿色转型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其核心启示在于需求锚定、生态借力、梯度推进的转型路径。

首先是优先聚焦与主业相关的应用场景。五粮液以“降低自身用能成本”为起点,使新能源投资具备明确的价值回报,这种需求驱动型 布局可有效对冲市场波动风险。

像纺织、化工等高耗能行业可以借鉴这种模式,通过光伏、储能项目实现降本,再逐步拓展外部市场。

区域产业生态是传统企业跨界的重要支撑。五粮液依托宜宾的新能源产业链,通过合资、入股等方式快速获取技术、产能与政策资源,这种生态嵌入模式,比自建团队、独立发展效率更高。

对于地方龙头企业而言,深度参与区域产业规划,可实现企业转型与地方发展的双赢。

从财务投资到项目落地,再到市场化运营,五粮液的“三级跳”战略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智慧。

五粮液产业园区内,发酵池的酒香与储能电站的电流正形成奇妙的交融。

这家传统酒企的新能源冒险,本质上是一场关于“生存与发展”的战略抉择。在能源革命与行业调整的双重压力下,主动拥抱变化比被动适应更具生存概率。

短期来看,光伏与储能项目将成为五粮液的成本优化器,缓解主业盈利压力。中长期若能抓住技术风口、实现市场化运营,新能源业务有望成长为核心利润板块。

无论最终结果如何,五粮液的尝试已为传统产业转型提供了重要样本。

唯有将自身需求与产业趋势、区域生态相结合,才能在时代变革中找到新的生长空间。

当更多传统企业踏上类似的转型之路,绿色能源革命将真正落地为实体经济的发展动能。

关键词: 储能项目 分布式光伏 五粮液

责任编辑:hnmd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