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消息!大洗牌!多位绩优基金经理“清仓式”卸任
2025-07-30 16:52:41来源:第一财经
今年以来,公募基金行业再次掀起“奔私”浪潮。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据不完全统计,鲍无可、张翼飞、周海栋、张宇帆、王士聪、王鹏等多位绩优基金经理“清仓式”卸任,曹名长、于洋、周克平等知名公募基金经理的离任也引发了市场的广泛关注。第一财经据Wind统计,截至7月29日,年内离任的公募基金经理数量已达212人,较2024年和2023年同期,分别增长7%和23%。
“投奔私募或成为公募基金经理的重要去向之一。”据私募排排网统计,截至2025年6月底,拥有公募从业背景的私募基金经理有863位,他们管理且有业绩显示的私募产品为320只,上半年收益均值为11.17%。
沪上一位公募行业人士分析称,随着公募行业薪酬与费率改革的推进,公募基金经理的流动加速,行业正在重新洗牌。不过,管理规模较大的明星基金经理离任影响不容忽视,这也倒逼公募基金行业加速“去明星化”,行业生态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相继“清仓式”卸任
近日,安信基金连发12份基金经理变更公告,宣布首席投资官张翼飞卸任其管理的全部9只基金并离职。
张翼飞在安信基金任职13年,管理规模超300亿元。从目前市场层面的消息来看,张翼飞离职后下一站或去往私募机构,引发行业关注。
无独有偶,7月22日,招商基金发布公告称,增聘陆文凯为招商优势企业的基金经理,与翟相栋共同管理该基金。据了解,翟相栋后续将卸任其在管的相关产品,接下来或是去私募机构任职。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清仓式”离任的知名公募基金经理还有宏利基金王鹏、富国基金谢家乐和于洋、建信基金周智硕、嘉实基金洪流、工银瑞信基金张宇帆、华夏基金周克平、中欧基金老将曹名长等。
不容忽视的是,明星经理离任往往伴随巨额赎回。
例如华商基金周海栋离职前,管理规模293亿元,占华商权益类基金总规模的58%,其离职可能导致部分资金赎回。为稳定市场情绪,华商基金在周海栋离职当日宣布以2000万元自有资金申购其曾管理的4只基金,试图传递信心。
今年5月,景顺长城基金发布公告,宣布基金经理鲍无可因个人原因辞职,离任日期为5月16日。据2025年3月31日的数据,他共管理8只基金,管理规模达到162.07亿元,而在其管理规模的巅峰时期,这一数字曾超过270亿元。
去年7月,中庚基金发布公告称,基金经理丘栋荣因个人原因离职。截至2024年二季度末,丘栋荣管理的5只产品的总规模为147.08亿元,占该公司公募基金总规模的77.52%。
到了2025年二季度末,中庚基金管理总规模约为116.07亿元,环比减少9.12%,同比缩水38.82%;丘栋荣原在管产品的总规模已降至80.53亿元。
公募“去明星化”加速
被视为“顶梁柱”的明星基金经理离职,公募基金公司不仅面临规模波动与业绩考验,也需要转型应对。
回顾公募行业基金经理离职周期,从2006年开始,至今公募行业已经经历了4次基金经理“奔私”浪潮。
早在2006年~2007年,石波、赵军等有行业积累的基金经理率先转向私募,分别创立尚雅投资、淡水泉。2012年~2015年,A股牛市行情下,王亚伟、胡建平、冯刚等大批明星基金经理“另起炉灶”,寻求私募领域更大发展空间。
到了2020年~2022年,A股行情大起大落,董承非、崔莹、周应波等知名基金经理陆续离任,或自主创业,或加盟私募平台。
而这一次,从2024年起,一批公募明星基金经理相继离任。
今年5月,随着《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的实施,要求建立与基金业绩表现挂钩的浮动管理费收取机制。行业再次掀起“奔私”热潮。
行业人士认为,基金经理薪酬与业绩紧密绑定,公募基金行业“旱涝保收”的生态就此打破。业绩不达标的基金经理面临薪酬下调甚至淘汰的风险。
今年离职的多位公募基金经理大多选择加入成熟的私募平台,受访的私募业内人士认为,相比往年,如今自主创业的难度和门槛显著提高,监管政策和募资环境均趋于收紧。
某头部基金公司人力资源人士透露,今年以来已有基金经理因考核不达标被降薪30%~50%,行业内选择主动离职、“转会”私募的基金经理数量明显增加。
上述公募行业人士指出,当前公募基金经理的“奔私”现象并非简单的周期性流动。随着公募基金行业从“牌照红利”迈向“能力竞争”阶段,私募领域也从个人创业为主转向更多地加入成熟机构。这表明公募与私募两类业态正在价值链层面进行重新分工。在此背景下,个人IP的溢价逐渐衰减,而平台的价值愈发凸显。
私募赛道如何突围
公募基金失去“明星”的同时,基金经理也不再拥有平台“光环”。
“相较于公募基金,私募基金去中心化、绩效导向更强。”华北地区一位私募人士分析称,“奔私”并不意味着自动获得更高的平台资源和更强的分销能力,真正决定后续发展路径的,仍是基金经理自身的投资与组织能力。
据私募排排网统计,截至2025年6月底,拥有公募从业背景的私募基金经理共有863位,其中仅有36位任职于百亿私募,占比仅4.2%。而555位“奔私”的基金经理任职于5亿规模以下的中小型私募机构,占比高达64.3%。
那么,“奔私”后的公募基金经理业绩表现如何?
据私募排排网统计,2025年上半年,有34位“公奔私”的基金经理有3只及以上产品,且上半年平均收益为9.18%;上半年收益位居前3的“公奔私”基金经理为:复胜资产陆航、香橙资本何潇、紫阁投资徐爽。
其中,复胜资产的陆航管理的5只符合排名规则的产品平均收益高达45.66%,位居“公奔私”上半年业绩榜首。位列第二的是香橙资本的何潇,旗下3只产品上半年平均收益达31.14%。
拉长周期来看,私募排排网数据显示,近1年有3只及以上产品符合排名规则的“公奔私”基金经理共有33位,近一年收益均值为23.62%。其中紫阁投资的徐爽近一年内以58.63%的平均收益拔得头筹。
然而,也有部分基金经理在“奔私”后水土不服。
中欧基金原知名基金经理周应波在2022年成立上海运舟私募后,首只产品大卖30亿元,公司很快跻身百亿私募之列。不过,根据公开信息,上海运舟私募成立前期旗下部分产品的业绩表现并不乐观,据第三方平台数据,2024年上海运舟私募的管理规模也回落至50亿元~100亿元区间。
中邮基金前知名基金经理任泽松被誉为“创业板一哥”,2018年收购集元资产转战私募赛道。然而,几年来该机构旗下产品业绩波动巨大,由任泽松管理的3只产品任职以来亏损均超过30%,尤其是从2022年开始连续三年亏损进一步扩大,引发了业内对其策略的质疑。
一位公募机构人士称,离开公募的“平台研究红利”后,部分公募基金经理未能及时拓宽能力圈,导致在私募领域面临诸多挑战。如赛道依赖,部分基金经理未能及时调整投资策略,导致在市场风格切换时表现不佳;风控方面,缺乏公募严格的合规与回撤限制,杠杆和集中持仓放大波动。
(稿件来源:第一财经)
责任编辑:hnmd004
- 讯息:人民银行开展3090亿元逆回购操作 公开市场实现净投放1585亿元2025-07-31
- 国家能源局:截至2025年6月底,我国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已达到1610万个-要闻速递2025-07-31
- 中国煤科北京华宇:攻克高难度钢桁架吊装技术难题 实现超高超大跨度栈桥施工技术突破_观焦点2025-07-31
- 中国煤科西安研究院定向长钻孔上保护层开采瓦斯拦截技术在王行庄煤矿成功应用-重点聚焦2025-07-31
- 国家能源局举行新闻发布会 介绍上半年全国能源形势 前沿热点2025-07-31
- 当前热门:“数据信用与物的信用”赋能 全仓登助力大宗商品现货仓单质押融资2025-07-31
- 每日头条!航空铁路宠物运输服务上新 携宠出行还有这些新体验2025-07-31
- C秀暑期焕新改版 推动旅游演艺高质量发展2025-07-31
- 乐瓜睡觉抱枕“以客为本”筑牢安全防线,一根针的零容忍2025-07-31
- 7月31日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报7.1494元 下调53个基点-当前热点2025-07-31
- 快看:7月31日央行开展2832亿元7天期逆回购操作2025-07-31
- 涉及电池、续航等关键问题 一系列新能源汽车测试结果如何?2025-07-31
- 每日消息!广期所:明起调整工业硅、多晶硅、碳酸锂期货部分合约交易限额2025-07-31
- 我国四川盆地首个页岩油田诞生-看点2025-07-31
- 中国能建葛洲坝电力公司中标衡水饶阳100兆瓦风力发电项目2025-07-31
- 焦点消息!2025年7月第3周陕西省煤炭价格小幅下跌2025-07-31
- 2025年7月第3周河南省煤炭价格持续回升2025-07-31
- 20GW!华电2025-2026年光伏组件集采招标:含TOPCon、HJT、BC!|每日头条2025-07-31
- 当前热讯:总投资11.97亿元!广东清远市193MW风电项目核准前公示2025-07-31
- 2025国内五大车险公司推荐精选集 车主应该如何选购车险公司?2025-07-31
- 拓邦罗马尼亚基地产能扩张加速,中资企业出海重构“欧盟制造”价值坐标系2025-07-31
- 人民币市场汇价(7月31日)2025-07-31
- 我国四川盆地首个页岩油田诞生2025-07-31
- 2025年1-6月全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经济运行情况2025-07-31
- 纽约股市三大股指30日涨跌不一2025-07-31
- 美元指数30日上涨2025-07-31
- 国际油价30日上涨2025-07-31
- 伦敦股市30日上涨2025-07-31
- 我国科学家合成了钻石里的“六边形战士”2025-07-31
- 我国科学家发现“吃”硫化氢和甲烷的最深海底生命群落2025-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