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财> 正文

红利指增策略走俏 量化私募加大布局力度 每日简讯

2025-07-18 16:50:59来源:中国证券报

红利指增策略走俏量化私募加大布局力度,今年以来银行股等红利品种表现抢眼,市场资金对于“高股息叠加低波动”资产的追逐热度显著升温

今年以来银行股等红利品种表现抢眼,市场资金对于“高股息叠加低波动”资产的追逐热度显著升温。在这一背景下,聚焦于红利指数的私募量化指数增强策略悄然成为资金关注的焦点。综合多家头部量化私募、渠道机构及FOF(基金中基金)管理人的最新反馈,投资者对该策略产品的问询频率和认购意愿近期呈现明显上升趋势。一场围绕红利资产的量化掘金潮正拉开序幕。

红利指增产品受青睐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今年以来红利指增产品的资金募集绝对规模,相对于量化选股、中证1000指增和2000指增来说,总体还是偏少。”知名量化私募念空科技总经理王丽坦言。在她看来,这主要源于A股红利指数波动幅度较小、弹性不及其他指数。然而,市场风向近期已发生微妙变化。王丽观察到,随着中小市值指数阶段性冲高,越来越多的机构投资者或家族办公室客户开始将目光投向红利指增策略,近期相关产品的申购规模已出现一定程度的提升。

这一热度在渠道端感受更为直接。某第三方机构渠道负责人透露,近一个月来,咨询和预约认购私募红利指增产品的高净值客户数量环比增长超过三成,部分腰部、头部量化私募新推出的红利指增产品在渠道内部预路演阶段即被抢购一空。

前海钜阵资本首席投资官龙舫从更宏观的视角解读了这一现象。他表示,私募机构近期加大了红利低波策略产品的布局力度,特别是部分中大型量化私募密集备案相关指增产品,其本质是无风险利率持续下行导致资产欠配的背景下,各类资金对确定性收益的渴求与追逐。“虽然我们没有具体的全行业私募红利指增产品备案数据,但从策略受欢迎的程度和同业动态推断,此类产品的认购发行情况相当不错。”龙舫表示。

策略内核“大同小异”

当资金涌向红利指增产品,一个核心问题随之浮现:红利指增策略与投资者更为熟悉的传统宽基指增策略究竟有何异同?其核心优势和潜在短板又在哪里?

多位受访业内人士表示,在策略的整体运作流程上,两者的主流投研框架和策略模型基本相同。融智投资FOF基金经理李春瑜表示,红利指增与宽基指增在策略流程方面并无太大差异,普遍采用多因子打分结合组合优化与算法交易的模式运作。新方程量化投研总监张锦升也认为,两者在底层所用的因子、模型等因素不会有特别明显的差异。

然而,差异在细节中显现。红利指增策略的核心因子必然且深度聚焦于红利本身及相关维度。龙舫分析,私募红利指增策略的多因子量化选股模型中,股息率、低波动因子构成核心支柱。部分头部机构更进一步,利用机器学习模型动态优化因子权重,精细调整对股息率、现金流稳定性、财务健康度等指标的考量。王丽补充说,红利指增策略在因子构成上往往会添加大模型处理的另类数据因子,与纯量价的机器学习模型形成优势互补,希望优选到质地优良且能持续高分红的个股。相较之下,传统宽基策略则综合运用量价、基本面、另类数据等多因子,并需根据多变的市场风格灵活调整因子暴露以应对极端行情。

在交易和组合构建层面,龙舫点明了一个关键区别:传统宽基指增策略通常严格限制行业和风格的过度暴露以控制跟踪误差;而红利指增策略允许更高的行业偏离度,使得其行业集中度天然较高。张锦升则从选股范围的角度介绍说,红利指数的成分股数量通常远少于主流宽基指数,这使得红利指增策略的选股池相对较小,持股也更为集中。李春瑜特别提及,由于更侧重股息率、现金流、估值等基本面因子,红利指增策略的换手频率通常低于以量价因子为主的传统宽基指增策略。

低波动、小回撤、收益稳定是受访者公认的红利指增策略亮点。王丽说,中证红利指数过去十年持续跑赢其他宽基指数,成分股均为基本面优良、持续分红的优质上市公司,指数整体波动幅度更低,具有一定债券属性,安全边际更高。硬币的另一面则是其在进攻方面可能相对不足。前述受访业内人士不约而同地表示,在普涨的强势市场环境中,红利指增策略的进攻弹性和绝对收益空间往往落后于其他策略。张锦升则从归因角度分析,较小的选股范围在一定程度限制了量化模型最大化地发挥选股能力,导致相对于其他传统宽基指增策略,超额收益可能相对有限。

多维度审视配置逻辑

那么,红利指增策略是否就是量化资金配置的优选?对于有意配置指增产品的投资者而言,又该如何慧眼识珠进行配置?

王丽旗帜鲜明地认为,从长期资产配置角度看,红利指增凭借其优良历史表现以及相关策略承载大资金量的能力,无疑是优选之一。此外,一些业内人士也认为,对该策略的配置决策需动态权衡。

龙舫直言,红利指数在回撤控制和收益稳定性方面优势显著,特别适合在震荡市中作为防御性配置。但如果在强势市场或成交活跃的中期上涨行情中,红利指增策略相对于其他指增策略的超额收益空间有限,可能不是配置的优选。李春瑜也表达了类似观点,并明确认为红利指增策略并非量化配置的唯一选项,配置什么类型的策略需结合投资者的需求和市场周期来确定。

对于投资者的具体操作,业内人士也提供了多维度的挑选与配置建议。张锦升说,红利指增策略往往更适合风险偏好极低、追求低波动的投资者,通常来说这类产品并非量化产品的主流。他建议,对于大部分普通投资者,对标中证500或中证1000的指增产品可能更为适合;风险承受能力更强的激进型投资者,则可考虑波动更大但预期超额收益更高的量化选股策略。王丽同样认为,配置指增产品要根据投资者风险偏好、配置久期、指数的波动性以及对市场未来风格的判断来进行挑选。

李春瑜则给出了一个颇具实操性的配置框架:采用宽基指增作为资产配置的核心,再搭配红利指增或成长风格指增策略作为“卫星盘”,定期进行再平衡,力争通过组合化投资,分散风险、捕捉市场的多元机会。

(稿件来源:中国证券报)

关键词: 走俏 量化 私募 策略

责任编辑:hnmd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