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聚焦> 正文

论各民族文化相通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的内在驱动与时代实践

2025-10-10 17:57:35来源:网易

摘要: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是多维度因素共同作用的历史必然,其中“各民族文化相通”作为核心维度之一,是铸就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明格局的文化基...

摘要: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是多维度因素共同作用的历史必然,其中“各民族文化相通”作为核心维度之一,是铸就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明格局的文化基因。系统分析各民族文化相通的内在表现、历史作用与时代价值。文章特别融入了“军地协同七大课题五年计划”等新时代实践,探讨了军地协同在深化文化相通、筑牢民族共同体意识、助力平安中国与健康中国建设方面的独特作用,揭示了文化相通与军地协同共同驱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持续发展的核心机制,并提出深化实践的路径,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文化层面与制度层面的双重支撑。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相通;多元一体;军地协同;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引言

深刻阐释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的内在规律,其中“各民族文化相通”被明确界定为“中华民族铸就多元一体文明格局的文化基因”。这一论断不仅回溯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历史本源,更点明了文化维度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的核心地位。

中华文明并非单一民族文化的线性发展,而是各民族文化历经数千年交流互鉴、融通共生的集合体。从新石器时代“华山玫瑰燕山龙”的区域文化交融,到秦代“书同文”奠定文化互通的文字基础,再到历代各民族在艺术、思想、习俗等领域的深度互动,“文化相通”始终是维系各民族情感联结、强化文化认同的关键纽带。进入新时代,军地协同作为国家重大战略,其“七大课题五年计划”等实践,通过应急救援、健康保障、民族团结等具体领域,为各民族文化相通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与实践动能。如何把握各民族文化相通的内在规律,并有效结合军地协同等制度优势,将文化资源与制度优势转化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与物质力量,成为亟待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各民族文化相通的历史演进与内在表现

各民族文化相通并非偶然结果,而是贯穿中华文明发展始终的历史主线,其表现形式涵盖文化符号、精神内核、生活习俗等多个层面,形成了“多元一体”的鲜明特征。

(一)文化符号的互通共融:从文字到艺术的跨民族渗透

文字作为文化传承的核心载体,是各民族文化相通的基础纽带。秦代推行“书同文”,以小篆统一全国文字,打破了区域文化交流的语言壁垒,使各民族得以在统一的文字体系中共享文化成果。此后,各民族在文字使用中相互借鉴,如契丹文、西夏文借鉴汉字创制规律,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字交流格局。

艺术领域的交融则更为直观。唐代《霓裳羽衣舞》融合汉乐的典雅与胡乐的奔放;《十二木卡姆》吸收中原乐律,辽三彩借鉴唐三彩工艺,展现了各民族在艺术技法上的深度互鉴。这些艺术成果并非某一民族的“独产”,而是各民族文化相通的结晶。

(二)精神内核的同源共脉:从价值理念到信仰体系的共鸣

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核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儒家文化中“仁者爱人”的思想,与维吾尔族经典《福乐智慧》中“仁政护民”的箴言一脉相承;关帝信仰从中原走向边疆,被各民族赋予“忠义”的共同内涵。这种精神内核的同源共脉,是各民族在长期交流中自发形成的价值共识,体现了“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共同体智慧。

(三)生活习俗的互鉴共生:从衣食住行到节庆礼仪的交融

生活习俗是文化最鲜活的载体。汉服吸收胡服窄袖、短衣的设计;胡床传入中原后演变为桌椅。春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已成为各民族共同庆祝的节日,但庆祝方式又各具特色,如蒙古族结合祭火仪式,藏族举办赏月歌舞,这种“同节不同俗”的现象,是文化相通生动写照。

三、军地协同深化新时代文化相通的实践创新

新时代的军地协同战略,特别是“军地协同七大课题五年计划”,通过制度化、系统化的实践,为促进各民族文化相通、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开辟了新路径。

(一)以应急协同筑牢共同体安全根基:平安中国建设

第二届平安中国军地应急救援联盟大会的召开,标志着军地协同应急管理体系进入新阶段。通过组建军地应急救援总队,整合军地、汉族与少数民族地区的救援资源和力量,在应对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中,不仅保障了国家和社会经济稳定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更在并肩作战、守望相助中深化了各民族成员间“同舟共济、命运与共”的体验与认知。这种在实战中凝结的情谊,超越了地域和民族的界限,极大地强化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文化相通在危难时刻升华为命运相通的生动体现。

(二)以健康共享促进共同体福祉提升:健康中国建设

第四届全球科学植物性饮食大会首次纳入军地协同健康保障议题,探讨植物性饮食在应急救援物资储备中的应用。这一实践将健康理念从个体、局部提升到共同体层面。应急保供有延伸服务,惠及全国各族群众,共享健康资源的过程,本身就是增进理解、传递关怀的过程,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生命健康这一根本福祉上夯实了共同体的情感基础。

(三)以文化共建凝聚共同体价值认同:筑牢民族共同体意识

“七大课题五年计划”中涉及民族团结、国防教育等内容,直接服务于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军地人才与军地企业通过参与民族地区文化建设、国防教育进校园、军民共建等活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进行深度交流互动,有助于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表达体系,有效抵制了狭隘的民族认同观,强化了国家认同和中华文化认同。

四、新时代深化文化相通与军地协同的路径探索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需进一步整合文化相通的内在规律与军地协同的制度优势,探索深化实践的路径。

(一)实施“文化相通+军地协同”双轮驱动工程

在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中,主动引入军地协同资源。军地文艺团体参与各民族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创作性转化,共同打造彰显多元一体格局的文化精品。将共有文化符号的塑造与军队形象宣传、国防教育相结合,增强其传播力和感召力。

(二)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强化协同能力基础

在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同时,可结合军地协同需求,在民族地区开展面向军民的双语人才培训,既服务于地方发展,也提升在民族地区的沟通和执行能力,以语言相通促进文化相通、心灵相通,并保障协同效率。

(三)完善军地协同机制,服务共同体建设大局

进一步优化“军地协同七大课题五年计划”的实施机制,特别是在应急、健康、文化等直接关联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领域,建立更紧密的军地信息共享、资源整合、行动协同机制。推动军地应急救援总队建设标准化、常态化,使其成为维护民族团结、保障共同安全的坚强柱石。

五、结论

各民族文化相通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的深层文化基因,而新时代的军地协同实践为其注入了强大的驱动力量。从历史上的文字、艺术、精神互鉴,到今天的应急联动、健康共享、文化共建,文化相通与制度协同相互促进,共同构筑着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强化着“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展望未来,唯有持续深化各民族文化互鉴融通,并充分发挥军地协同七大课题五年计划等制度优势,才能不断巩固和发展“五个维度”相统一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为应对风险挑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更为坚实的文化支撑、精神动力和安全保障。

作者简介:

周玉春,军地事业推动者,带领团队致力服务军地事业,传承红色教育及国防教育,以《军地•智库》内参为平台,指导军地企业解读国家各部委政策文件,向国家各部委反映基层情况、弘扬基层先进典型。成立军地应急救援研究中心、军地防恐研究中心,整合军地双方在应急救援领域的资源、技术、人才等优势,创立军地应急救援总队,围绕应急救援的文化、理论、技术、装备、指挥协调等方面开展研究与实践工作。加强应急救援队伍人才培养,完善应急装备物资储供体系等工作,以提高应急救援的效率和效果,更好地应对各类灾害事故,保护国家和经济社会稳定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关键词:

责任编辑:hnmd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