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聚焦> 正文

天人之际的纹饰密码:评《先秦“天体星象纹”研究》

2025-09-10 11:49:06来源:今日热点网

周雪松教授的《先秦“天体星象纹”研究》作为国内艺术学界首部系统研究“天体星象纹”的理论著作,以跨学科的视野和严谨...

周雪松教授的《先秦“天体星象纹”研究》作为国内艺术学界首部系统研究“天体星象纹”的理论著作,以跨学科的视野和严谨的学术态度,为我们揭开了先秦器物纹饰中蕴含的天文密码与文化内涵。这部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资助、九州出版社出版的成果,在艺术学研究领域具有开创性意义,更为今人理解中国古代宇宙观与礼制思想提供了新的视角。

著作采用“引言—正文—尾声”的三段式结构,系统梳理了先秦“天体星象纹”的发展脉络。引言部分界定了“天体星象纹”的概念与研究基础;正文三章分别考察了远古岩画、史前文物和夏商周文物中的相关纹饰;尾声则提出了关于“七衡六间图”立体化呈现的大胆猜想。这种以时间为经、以纹样类型为纬的研究框架,既保证了历史纵深感,又兼顾了专题深度。

在研究内容上,著作展现出一定的前沿性与创新性。作者敏锐地注意到夏商周时期“天体星象纹”表达方式的转变,将其与“绝地天通”的宗教改革相联系,揭示了统治阶层对天文知识的垄断如何影响了纹饰的隐性表达。更富创见的是,著作系统论证了“圆”与“圜”的哲学内涵,指出先秦器物的制器图式实为天体运转模型的再现,这一观点为理解中国古代“法天象地”的造物思想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撑。

研究方法上,著作体现出多元交叉的特色。作者综合运用艺术学、天文考古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理论,通过文献研究、实地调研、比较分析和图文互证等方法,构建了“天体星象纹”的符号学演化图谱。特别是采用图文互证法,以实物补史籍之不足,使研究既有文献依据,又有实物佐证,极大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

该研究的学术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开创性地提出“天体星象纹”这一分类概念,突破了传统将此类纹样简单归入几何纹或自然纹的局限;其二,系统梳理了先秦各时期“天体星象纹”的典型特征,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其三,深入挖掘了纹样背后的天文学内涵,拓展了艺术图像研究的维度。这些贡献使得该著作在艺术学与天文考古学的交叉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开创性意义。

在应用价值方面,该著作收集整理了大量图像资料和研究成果,不仅为学界提供了宝贵的研究素材,更值得一提的是,部分图像首次以线描形式呈现,为艺术工作者提供了直观且独特的视觉体验。这一创新形式进一步推动了先秦“天体星象纹”的研究与推广,使其在艺术学和天文考古学领域的影响力得以显著提升。

《先秦“天体星象纹”研究》的独特价值在于,它既是一部严谨的学术著作,也是一次跨越时空的文化解码。通过对纹饰密码的破译,作者带领我们重新认识了先秦先民对宇宙的观察与思考,揭示了器物纹样如何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宇宙观和价值观。这种将微观纹样与宏观文化相结合的研究路径,不仅丰富了我们对古代艺术的理解,也为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提供了范例。

当然,作为开创性研究,著作中关于“七衡六间图”的猜想尚需更多考古证据支持,对不同地域纹饰差异性的分析也有待深入。但这些不足恰恰预示着该领域广阔的研究空间。期待作者及学界同仁能在此基础上继续探索,进一步揭开先秦纹饰中蕴藏的文化密码。(作者系中国油画学会荣誉理事,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原主任 杨尧)


关键词:

责任编辑:hnmd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