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要闻 > 正文

《美术里的中国》聚焦中国近现代经典作品 让经典美术作品“活”起来

2022-04-18 13:33:49来源:新快报

纪录片《美术里的中国》目前正在央视综合频道(CCTV-1)热播,该片聚焦中国近现代经典美术作品,齐白石《虾》、黄宾虹《万松烟霭》、潘天寿《...

纪录片《美术里的中国》目前正在央视综合频道(CCTV-1)热播,该片聚焦中国近现代经典美术作品,齐白石《虾》、黄宾虹《万松烟霭》、潘天寿《记写雁荡山花》、徐悲鸿《奔马》等首批12集节目陆续与观众见面。

采用3D建模技术“活化”2D作品

长久以来,中国电视节目领域对美术作品的表达并不多,在《美术里的中国》制片人、总导演刘帆看来,美术作品通过电视媒体表达难度较大,如果用过去的电视手法,很难把美的艺术特色呈现出来。以往讲述艺术史的纪录片节目,大篇幅的访谈似乎已形成节目套路,《美术里的中国》却打破常规,以每集12分钟的短片形式,一集围绕一件中国近现代经典美术作品,深入提炼作品中的文化标识、审美价值、时代意义,采用3D建模技术“活化”2D作品,让画家笔墨世界里的一切都“活”起来。

“到美术馆欣赏作品,会受展览的时间地点所限,很多优秀作品平时难得一见,而且这还主要是少数大城市观众的福利。从网络观赏来说,其无论是清晰度、色彩,还是尺幅、裁切,都无法得到现场观赏的直观体验,观众的观赏感受自然也就大打折扣。我们希望通过新的视听技术手段,让这些经典美术作品‘活’起来,亲近更广大的观众,让《美术里的中国》成为影像化、数字化的美术馆。”刘帆表示,纪录片《美术里的中国》以科技降低读懂艺术的门槛,在推动大众美育普及、活化传统文化方面,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美术里的中国》用3D建模来建构经典画作,让观众切实感受画作的栩栩如生。譬如,《记写雁荡山花》开篇的动画场景,让潘天寿的这幅经典名作“飞”出了画纸,变为了立体可感的视觉奇观。《虾》中,伴随着激扬的古筝弹拨声,齐白石笔下的群虾在透明的水中游弋,一对螃蟹举钳“激战”,场面热闹非凡,让观众得以“潜入”水草青青的世界,一观蓬勃生机。《万松烟霭》中,黄宾虹笔下的群峰、松林、云雾都“活”了起来。

美术经典折射中华历史

优秀美术作品是时代的镌刻者,印刻了当代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优秀美术作品构筑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深刻反映了中国精神、中国文化与中国审美。除了视听手段创新,《美术里的中国》还根据不同画作的特点,截取画家在创作这幅作品时的人生、社会、时代的横截面,增强节目叙事的故事性,丰富作品的表达层次,使观者、作者和作品三者之间互动起来。比如,在《万松烟霭》中,为了讲清楚黄宾虹的墨法,节目还讲述了上世纪40年代山河破碎中黄宾虹的经历,最后,以真人“手替”再现画家作画时的巅峰时刻,让观众身临其境般地“见证”一幅伟大作品的诞生。

节目组还奔赴各地,拍摄湘潭、黄山、青藏高原、青藏铁路多个与画作相关的现实场景,结合老的影像资料,将画面形象和现实形象对接起来,进而将历史和现实连接起来,体现出社会的变迁发展和浓缩的时代色彩。诸如《记写雁荡山花》重访了杭州的潘天寿旧居,以及中国美术学院档案室,并通过历史影像等讲述了潘天寿思考中国画创新的原由。由此,观众也就更加理解了潘天寿为何在时代感召下,以雁荡山的山花巨石为题材,抒写蓬勃向上的中国春天。

同时,《美术里的中国》仍然穿插专家解读,以“轻量化”的专业赏析为纪录片增添学术性。如《虾》邀请北京画院院长吴洪亮赏析齐白石“一根须子足以让后辈感叹”的画功;《万松烟霭》邀请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于洋、中国国家画院研究院郭石夫等解析黄宾虹标志性的墨法,并调动视觉语言使专家解读更加可感。(新快报记者 梁燕芬)

关键词: 美术里的中国 经典作品 美术作品 中华历史

责任编辑:hnmd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