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理财 > 正文

低价竞争服务虎头蛇尾等 电动自行车充电桩遭遇“落地难”

2021-12-27 10:42:57来源:新快报

专家呼吁政府、社区、企业各方携手实现共赢,建立行业标准制止无序竞争随着上个月初正式启动电动自行车(下称电动车)登记上牌,广州,这个禁

专家呼吁政府、社区、企业各方携手实现共赢,建立行业标准制止无序竞争

随着上个月初正式启动电动自行车(下称“电动车”)登记上牌,广州,这个“禁摩限电”多年的城市,对电动车开启了新治理方式。根据广东省电动车商会此前公布的数据,广州的电动自行车每年销售超100万辆,目前社会保有量在400万辆左右。

早在今年8月,国家应急管理部就明令禁止在高层民用建筑公共门厅、疏散走道、楼梯间、安全出口停放电动自行车或者为电动自行车充电。在爱车身份终于“转正”的同时,如何充电,成为众多车主首要考虑的问题之一。

连日来,新快报记者在广州各区走访发现,虽然不少车主已自觉养成安全充电的习惯,但不顾安全隐患而执意推车上楼的车主仍大有人在;而另一方面,作为公共充电服务的提供者,众多电动车充电桩企业却高呼“入场成本高”“基础电费贵”,自己本小利微推进困难。

由此,如何推进各方合力,将火灾隐患关在楼门之外,令电动自行车充电桩这一“新基建”真正造福广大电动车车主,正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新课题。

●走访

违规充电屡见不鲜

“贵”“不方便”成借口

由于便捷灵活、经济环保等特点,电动车已逐渐成为城乡居民日常出行与运输的重要交通工具。与此同时,它也是城市火灾中常见的主角。

最近,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消防法实施情况的报告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报告指出,今年1月至10月,全国发生电动自行车及其电池故障引发的火灾共1.4万余起,死亡41人、受伤157人。

报告指出,电动自行车、新能源汽车等储能设备火灾爆炸事故呈增长态势。我国电动自行车保有量超过3亿辆,产量仍在快速增长,火灾风险急剧增加。其中,由于户外充电桩不足、充电价格不均等原因,入户充电问题比较普遍,“人车同屋”导致火灾亡人率居高不下。

由于电动自行车消防安全治理涉及生产、销售、使用等多个环节,私自改装和违规使用的管理难度很大,不少城乡居民习惯将电动自行车进楼入户停放、充电,有的还停放在门厅、疏散走道、楼梯间等公共区域,一旦起火燃烧产生的高温有毒烟气很快能充满整个空间和通道,导致疏散、逃生困难,造成人员伤亡。

新快报记者在走访中发现,很多小区楼门前都已张贴了禁止电动车上楼及充电的消防安全提示,不少车主遵循该安全规定,将电动车停放在指定区域充电。不过,推车上楼仍是常态。以番禺区某小区为例,该小区地下车库安装有公共充电桩,还是有车主毫不在乎地将车推入电梯上楼,记者见状出言劝阻,却被对方反击“多管闲事”。

另一种可与推车上楼相提并论的危险行为则是“飞线充电”,该行为在一些老旧小区和城中村颇为常见。为了方便充电,低楼层住户将充电插板延长到楼下,给电动车甚至新能源汽车充电,除了电动车原有的消防隐患外,还增加了诸如雨天漏电、短路起火等用电风险。对于这些不够自觉的车主来说,或许可以用一句“发生在别人身上的都是故事,只有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才是事故”来形容。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部分车主冒着生命危险也要违规充电呢?“我在家里只要六毛多一度的电费,在外面动不动就好几块钱,还要专门跑去指定地方,多麻烦。”有车主坦言,“贵”和“不方便”是自己“铤而走险”的主要原因。还有一些车主则抱怨,自家附近根本就没有公共充电桩,回家充电是无奈之举。

●调研

免费投放回本慢,充电桩生意“本小利微”

一面是“推车上楼违法”,一面是电动车保有量大增,两相交叠之下,电动车公共充电方案自然成为刚需,吸引不少公司进入该行业。

新快报记者调研发现,市面上流行的电动车公共充电方案有换电柜、充电桩、充电柜等形式,其中换电柜面向快递、外卖等专业场景,一般为快充快换,后两者则更多面向居民用户,充电柜需要将电池拆卸后放入,相对更安全;充电桩则可直接为整车或单独为电池充电,使用上更灵活。后两者一般都为长达数小时的慢充,以保证电池安全。

与新能源汽车普遍采用充电度数(千瓦时)来计价不同,电动自行车充电桩/柜的体量较小,更多采取充电功率+时长来计价。广州某充电桩企业的负责人给新快报记者算了一笔账,市面上各类充电桩基本上都是免费安装投放,再向用户收费回本,所收费用折合每度电约1.2到2元,其中仅电费成本就占比50%左右,再算上包月/包季/充值赠送等营销优惠,以及场地、设备投放和运营维护等成本,“一组充电桩回本差不多要两年到两年半,而场地方的合同一般只有三年,稍有不慎就会亏本”。

充电桩企业低价竞争,技术服务“虎头蛇尾”

天眼查专业版数据显示,仅在广东就有近1.9万家充电桩企业(未区分电动自行车或新能源汽车),其中难免良莠不齐,在技术、价格、服务等方面均存在不小的差距。仍以前文提到的番禺区某小区为例,新快报记者走访时,该小区不少住户抱怨称,地下车库内安装的某公司充电桩不仅充电又慢又少,“充了一下午开了半天就没电了”,甚至还出现私拔别人插头充电、外接插板同时充两台车等现象,而这些情况,充电桩运营公司可以通过功率限制和插拔即断电等成熟技术应对和避免。

泥沙俱下中,恶性竞争更不可避免。有充电桩企业的一线推广人员抱怨,一些同行为了抢市场宁愿“赔本赚吆喝”。“比如我在黄埔区沟通了一个小区,物管直接说另一家给的分成比我高了50%,还帮他们搭建雨棚。”该推广人员表示,光看入驻条件,场地方自然会选择另一家竞品,却忽视了更为重要的运营维护服务。“大家的成本都摆在明面上的,他们(的投放条件)相当于单纯做广告(没钱赚),后期维护很可能就停摆了。”

事实上,新快报记者在走访过程中发现,充电桩/柜整体停用、断电或处于维修状态的情况并不少见,个别充电端口无法使用更是家常便饭。在海珠区某小区,就有保安向新快报记者直言,小区门口的一处充电桩已经停用很久了,如果要给电动车充电需要到小区内部的另一处充电桩进行。

雨棚下充电更安全,却易造成违建

为提供更加安全稳定的充电服务,在建设户外充电桩时,在其上方搭建雨棚是较好的解决方案,众多场地物管或小区业主也提出了这一要求,但随之又带来一系列问题。首当其冲的自然还是成本,一个充电桩配套的雨棚约20平方米,以每平方米造价150-200元计算,保守估计已达3000元。

成本只是其次,更令人头疼的是雨棚的“身份”问题。多家充电桩企业向新快报记者反映称,作为充电桩附属设施的雨棚,其管理权限在很多地区并不明确,容易产生谁都不管的问题。“如果小区内部有足够空地还相对好一些,要是建在小区外围路边,报建往往是大难题。”某充电桩地面推广人员说,由于没有报建,雨棚在搭建过程中或建好后被投诉为违章建筑的话,不得不拆除。

此外,在一些老旧小区,由于楼栋较为紧凑,公共空间狭小,消防安全条件并不过关。这些老旧小区还普遍存在电路老化、电表管理混乱等问题,充电桩的普及遇阻。而无物管的小区则缺少统一管理,无法得到必要的场地与服务支持。(新快报记者 苏北浩)

关键词: 电动自行车 充电桩 遭遇 落地难

责任编辑:hnmd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