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要闻 > 正文

心理师说|没有实打实的行动,成长就无从谈起|世界热讯

2023-06-16 19:41:40来源:齐鲁壹点

文|树辉如果关注心理学,你一定会看到这样的说法:成长是敢于做自己;成

文|树辉

如果关注心理学,你一定会看到这样的说法:成长是敢于做自己;成长是敢于接纳不完美的自己;成长是你要敢于发出自己的声音,不畏惧别人的评价……成功的创业者会跟你这样谈成长:别想那么多,干就完了,先挣到钱再说;别要面子,大胆一点,输不起你永远站不到山顶……


【资料图】

他们讲的都对,而且融入了自己的亲身经历,所以你听到这些人谈论成长时会感到热血沸腾。然而他们讲的是他们各自对于成长的认识,你只是对成长形成一个初步的概念性认识,接下来你需要打通一个重要环节,一遍遍地把抽象的认知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不厌其烦地投入精力,全神贯注地体验。

抽象的概念对人的心灵会产生巨大的震撼,然而具体的行动却在考验着我们的耐心。比如你的健身教练告诉你,从今天开始自律起来,一百天后你将看到一个不一样的自己,半年之后你将有人人都羡慕的身材。如果是初次被种草,你肯定会激动不已。于是你按他的训练计划开始执行,每天都要完成一定的训练量,按要求控制饮食,你还要完成自己的工作,坚持不了几天,你就再也不去健身房了。是你没有狠心、没有毅力、不够自律吗?不是,你一开始就把这一切想象得太美好了,你忽略了人们常说的一句话:“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现实骨感,但是不等于现实乏味,我们要在一个个具体行动中寻找乐趣。

前段时间的来访者是位企业高管,人近中年,集团要把他调到总部委以重任。可在背调心理筛查时他却被发现有抑郁症倾向,总部对其提拔只能暂缓。他很着急,开启了心理咨询,他频繁地更换心理咨询师,但抑郁状态始终不见好转,也尝试过吃药,可是副作用太强烈。在找我咨询时,他已经休假近一个月,无法上班。他告诉我,每当早上醒来准备起床时,一想到要面对同事的询问和领导的关心,他就会头大,然后就会昏昏沉沉地再度睡去。

在一次咨询要结束时我和他约定,接下来的一周他不要再想着去上班了,早上起床后照常洗漱,然后换好衣服和鞋子,最好能走出家门站一会儿,到这里他的任务就完成了,接下来的一天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一周之后他告诉我,这个任务不难完成,他可以很快地完成洗漱、换好衣服,有一次他不自觉地走到电梯口。又过了一周,他向我坦白,他不但下了楼,而且徒步走了近十公里到了集团门口,只是没敢上去。他不知道同事看到他会怎么问他,他更不知道自己要如何回答。我看条件成熟了,就向他解释:“或许我们要做的,不是帮你走出抑郁,而是让你不再用抑郁当作不去工作的挡箭牌。表面上看你是因为抑郁不能去上班,其实你可能是因为无法处理自己被提拔后的焦虑,而给自己主动制造了一个抑郁的假象。”

通过讨论来访者终于承认,他其实是被自己即将升职的焦虑卡住了,如果找不到这个具体的点,他会一直在抑郁的假象中打转,做再多的努力也只是徒劳。

从心理学客体关系理论视角看,一个人之所以缺乏成长的动力,是因为内在父母和内在小孩之间的关系出了问题。

内在小孩可以理解成自己内心想要探索、想要尝试的力量,而面对这样的力量,常常会感受到两种声音,比如要创业时,你可能会听到这两种声音。

一种是“好啊,你大胆去做吧,我相信你,如果需要帮助你就说”,这种声音叫做“内在的帮助型、支持型父母”。

还有一种声音是:“你别折腾了,还是安安稳稳地过日子吧。现在这个形势,能保住饭碗就不错了,你还要创业,再说了,你有多大能力心里没数吗?”这就是内在的“限定型、破坏型父母”。如果足够幸运,拥有一个内在的支持型父母,那你会大胆地迈出这一步,而不会堵着气,什么准备都不做就往前冲。相反,如果你的内心拥有的是限定型父母,甚至是破坏型父母,那你就会迟迟迈不动步。

说到这里,你也许会习惯性感叹:“我就是命不好,没有一个能支持我、理解我的父母。”看清楚,这里所说的“内在的父母”,和现实中的父母有关系,但关系不是那么大。只要在现实中有了想行动的念头,那你就要去觉察内在的、限制你行动的声音,去寻找可以支持你的人。当你感觉迟迟做不了决定,或者无法行动时,你要在当下的关系中寻找真正有力量的、能够内化到你心里的“支持型父母”,这个人可能是你的朋友,可能是你的爱人,也可能是你的孩子,只要他能带给你力量,让你可以行动起来,做具体的事就好。

对一个人的成长而言,重要的不是需要多么高大上的说法,也不需要诅咒发誓,让自己盲目自律,你只要静下心,认认真真探索如何从抽象的概念向具体的行动迈进就好。记住,我们在行动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是必然的,困难之所以是困难,就是因为它可以提醒我们,想要走好一条属于自己的路是不可能一帆风顺的。在具体的行动中,遇到的困难是具体的,凡是具体的困难就有具体的解决办法,如果无法行动,那我们也不清楚自己遇到的困难到底是什么,这才是最可怕的。

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都会面对不同的问题。无论怎样需要静下心问问自己,对“成长”有没有新的理解,只要有新的理解,就会有更多行动的动力。成长的动力是在一次次地探索以及一遍遍地理解中被激发出来的。

作者树辉:实战派心理咨询师、树辉心理创办人

微信公众号:树辉心理驿站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关键词:

责任编辑:hnmd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