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要闻 > 正文

洛阳宜阳一块麦田里埋着后晋高祖石敬瑭 一位老人守护遗迹多年

2022-03-31 08:26:26来源:河南商报

古都洛阳城西40公里外,一块麦田中埋着后晋高祖石敬瑭。千余年间无人为他修廊筑殿,但村中一老者守护着他的陵寝,也把自己守成这段历史的研

古都洛阳城西40公里外,一块麦田中埋着后晋高祖石敬瑭。千余年间无人为他修廊筑殿,但村中一老者守护着他的陵寝,也把自己守成这段历史的“研究者”。

77岁老人与儿子一起守护帝陵

一场春雨一场暖,春雨过后忙耕田。这段时间正是河洛地区的农忙时节,沉睡了一个冬季的小麦,开始进入生长阶段。

在洛阳市宜阳县盐镇乡石陵村西侧的一块麦田里,一个覆斗状的土冢显得十分突兀。

3月27日一大早,77岁的张海生老人骑着电动三轮车来到土冢边,仔细查看四周状况,确认没有异常后,若有所思地在冢边站立了一会儿,然后返回1公里外的家中。

这个坐北朝南的土冢,就是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晋显陵,下面埋着的,是五代时期后晋王朝的建立者后晋高祖石敬瑭。

在战乱频繁之际,他甘当百依百顺的“儿皇帝”,以换取契丹的支持,借外援称帝后积极“履行承诺”,将中原王朝的北方天然屏障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使北方百姓完全暴露于契丹铁蹄之下,民心尽失。

这座村庄由于葬着石敬瑭而得名石陵村,虽然石敬瑭是位不招人待见的“皇帝”,但生于斯长于斯的张海生却一直对这个土冢有着特殊的感情。

自打记事起,他就常听村中老人谈论这座陵、那个人,随着年龄渐长,有关的各种史料和传说在他脑海中拼凑起了这个大人物不寻常的故事,也让他开始变得喜欢研究这段历史。

2005年,当地从文物爱好者中选聘业余保护员,对石敬瑭进行过深入研究的张海生就成了合适的人选。

考虑到自己年龄渐长,老人让儿子张柏根参与了进来,父子二人共同承担起了后晋显陵的守护工作,一守就是17年。

作为守护者,张海生经常拿出自己搜集的《中国历代帝陵》《宜阳古今》等书籍跟村民共享,这些书都是他在外工作期间淘来的。一旦发现关于石敬瑭和其陵墓的书籍,张海生都会不看价钱欣然买下,带回家细细品读,以便更多地了解自己所守陵墓的有关知识。

田间土冢诉说着千年前的风云际会

宜阳县文物保护管理所副所长李明飞告诉顶端新闻记者,我国其他帝陵或凿山为陵或平地起陵,地势大都平坦开阔,气势磅礴,而后晋显陵却违背了这一常例,坐落在一条东西向冲积沟的北沿,南北两面高,神道正处沟中。这种故意选址在地势低洼沟沿之地的奇特建筑形制,为史学界研究历代帝陵建制提供了新资料。

一千多年来,从官方到民间,没有人给石敬瑭修廊筑殿,只有墓前神道两侧原有的九对石像生和两根石望柱相伴。

由于地势低洼和常年泥土淤积,这些石像生和石望柱均已沉没地下4米之深,仅留一个土冢裸露在地面,诉说着这座帝陵曾经的辉煌。

“据神道两侧石像生和钻探结果推测得知,后晋显陵神道宽约25米,长约300米,陵区范围及其他附属建筑设施均不详。”李明飞说,历经了千余年风风雨雨的后晋显陵,由于地势低洼,地表文物全都沉积于地下,反而避免了人为和自然的破坏,得以保存完好,这为以后的钻探、发掘和研究保存了完整的实物资料。

希望与“电子守护者”共同保护文物

自2013年3月成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后晋显陵的保护逐渐受到了各方的重视,但仅靠张海生父子这样的业余保护员还远远不够。

对于这处暴露在荒野中的文物,张海生能做的,只是加强巡视:遇到连续降雨天气时,每天紧盯有无坍塌;秋收时节及时将村民堆放在冢边的秸秆移开,以免失火并防止盗墓……除此之外,能做的事情非常有限。

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他也希望能有更先进的技术手段参与这座帝陵的保护,希望自己有生之年和“电子守护者”一起,保护这座他用心守护多年的陵墓。

对于张海生的期待,宜阳县文物保护管理所副所长李明飞表示,宜阳境内文物古迹众多,国保单位就有6处,后晋显陵的总体规划也将排上修护日程,“很快我们就要考虑对后晋显陵进行调查和评估。”

守望者计划

在河南,遗迹(墓园)守望者有一大群人。有的一守就是几十年,甚至几代人。他们多是长期“临时工”,“待遇”很低,一个月或100元,或200元,极少能拿到300元。但他们薪火相传,无怨无悔。

是时候,让他们不再感到孤独、感到无力了。如果你也想当一名资助者,让信念开花,让遗迹生光,就加入“守望者计划”,请联系我们。

联系人: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林冲(电话/微信:15136190505)

关键词: 洛阳宜阳 后晋高祖石敬瑭 守护遗迹 一块麦田

责任编辑:hnmd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