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要闻 > 正文

一座城市的美好感知 在“圈”里落细落实

2021-09-26 09:00:02来源:文汇报

关于一座城市的美好感知,在圈里落细落实,上海已持续探索了七年。2014年,上海提出15分钟社区生活圈,即在市民15分钟步行范围内,建设宜居

关于一座城市的美好感知,在“圈”里落细落实,上海已持续探索了七年。

2014年,上海提出“15分钟社区生活圈”,即在市民15分钟步行范围内,建设“宜居、宜业、宜游、宜学、宜养”的社区生活圈;2016年发布全国首个《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导则》,细化一系列参数,使“开门七件事”的便利性更为具体;2019年起选取15个试点街道全面推动社区生活圈规划建设三年行动。目前,上海已完成180余个项目落地。

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局长徐毅松介绍,在已有三年行动试点工作的基础上,正着手制定《关于全面持续推进上海“15分钟社区生活圈”行动的实施意见》,接下来将全面推开“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建设。

值得一提的是,构建“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基本要求虽然一致,但各街区在落实时因地制宜、因需制宜,让公共服务更有温度地贴近民心。正在举行的2021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展示的就是这一充分体现城市软实力、让市民引以为豪的“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的生动实践。

助老,散发温度的智慧社区

不难发现,公共养老设施的建设是上海构建“15分钟社区生活圈”重点谋划的内容之一。长宁区新华路街道60岁以上人口有2.2万,占户籍人口的36.9%,街道把注意力放在老年群体上。2019年12月,位于番禺路222弄50支弄6号的新华路街道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启动运营,整体设计为海派风格,与新华社区的总体风貌和历史底蕴相呼应。为老服务中心设有长者照护之家、老年日间服务中心、卫生服务站、护理站、居家养老服务站、认知症照护专区等,可提供助餐、助浴等20多项服务。

今年,新华路街道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实施智慧化改造升级,建设了智慧养老数字化集成平台与“新华惠老通”小程序,通过大数据分析和应用全面整合各类养老资源,营造从智能门禁、智能测温、刷脸支付到语音呼梯、健康档案、防跌倒报警、全智能小屋、炒菜机器人等集安全防护、照护服务、健康服务、情感关爱等于一体的智慧全场景空间。同时,新华路街道以“15分钟社区养老生活圈”建设为抓手,开发制作了老年生活电子地图。老人只要轻轻一点,就能使用活动查询、活动预约、自动导航等功能,方便精准安排生活日程。

目前,公共养老设施已基本覆盖上海主城区所有街道,通过信息化管理平台,社区老年人群可以享受医疗保健、康复护理、文化娱乐等全方位、多样化的服务。

更新,老地方焕发新潜力

微更新是空间的活化,更是社区力量的唤醒。“15分钟社区生活圈”既讲究设计,更讲究“社”计,最终让市民熟悉的家园更美更宜居。

曹杨环浜是普陀区曹杨新村的文化传承带、睦邻交往带和蓝绿生态带,全长2.14公里。作为“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重点项目之一,打通断点是关键一步。在更新中,部分公共空间被释放出来,休憩区适当增加亲水平台,提高亲水性。环浜历史上有八景,贯通后,这里会增设多座步行桥。本届城市空间艺术季期间,环浜和沿河几座公园内将增添公共艺术作品,展现曹杨生息活力、四季美景。

在杨浦区四平路街道,这样的改变同样发生着。抚顺路上的口袋花园原有一圈不锈钢家具,不美观也无具体功能。改造后,两个动物滑梯增添童趣,还多了几把摇摇椅,成为小朋友们玩耍的天地。在保证原有绿化率的前提下,这里添加了跳房子区域,刷新了休憩小亭、栅栏,整个空间更明亮。苏家屯路才短短100米,经设计师艺术点化后,林荫道上散落着不少创意雕塑、城市家具,既给居民提供了休息区域,又美化了街景。

百姓事,“家门口”都搞定

社区生活圈,既是体现物质空间的设施圈、环境圈,也是凸显情感维度的邻里圈、社交圈。它的载体,是家门口的一站式服务综合体。

今年以来,位于徐汇区衡复历史文化风貌区的“66梧桐院·邻里汇”不断升级,让周边居民进一扇门,做多件事。社区食堂、梧桐会客厅、家门口“四史”馆、汇治理议事厅、“大课堂、小舞台”等各类空间和服务精彩纷呈,更好满足市民多元化、个性化需要。每天各个时段,公共空间都被安排得满满当当,主题党课、公益讲座……这里宛如一处“宝藏”空间。目前,徐汇区已实现13个街镇“邻里汇”和306个居民区“邻里小汇”全覆盖。

同样,虹口区的市民驿站、闵行区的邻里中心、杨浦区的睦邻中心、浦东新区的“家门口”服务体系等,根据实际需求建设了各具特色的综合服务品牌,并日益成为市民身边的多功能“公共客厅”。

生活便利性、文化多样性的社区建设,将重心下沉再下沉,更亲密触及老百姓的日常生活。“15分钟社区生活圈”拉近了人与城市的心灵距离,让上海更温馨,让市民引以为豪。

关键词: 里落 落实 城市 美好感知

责任编辑:hnmd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