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要闻 > 正文

余隆:《大地之歌》能让更多西方人感受中华文明

2021-09-06 16:03:35来源:文汇报

指挥余隆上交新演出季揭幕今天的世界应该对中国有更多的了解,而了解可以从中国文化开始。《大地之歌》不仅能让东方人,也能让更多西方人感

指挥余隆

上交新演出季揭幕

“今天的世界应该对中国有更多的了解,而了解可以从中国文化开始。《大地之歌》不仅能让东方人,也能让更多西方人感受中华文明、中国文化的精彩与深邃。”上海交响乐团签约DG厂牌后的第二张唱片《大地之歌》全球发行以来,《卫报》《金融时报》、BBC广播三台等多家海外媒体纷纷撰文给予好评。上交音乐总监余隆坦言:“我们这代人的责任,就是守住中国文化的根,传递给全世界。要有这份耐心和信心。”

诠释传统文化

余隆执棒上交携手女高音郭森、男中音袁晨野(叶小纲《大地之歌》)及男高音夏侯金旭和女中音朱慧玲(马勒《大地之歌》),以两部同名交响声乐套曲《大地之歌》为2021-2022音乐季开幕。现场演奏再现了音乐的磅礴气势,弦乐的平衡和铜管的清亮,让现场观众感受到中西两位不同文化背景作曲家,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诠释的差异。

古斯塔夫·马勒的交响声乐套曲《大地之歌》内含的中国唐诗元素,采用的是汉斯·贝特格的德文译诗,该译诗并非基于中国古典诗歌原文,是从法译本转译而来的。作曲家对此进行了自由修改,事实上,学者们花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来寻找和确认与马勒的文本相对应的原诗。

指挥家余隆于2004年邀请作曲家叶小纲为原诗谱曲,创作了更忠实于原著诗意的版本。叶小纲《大地之歌》的最初版本只有四个乐章,2005年在京首演后,作曲家又增补另外两个乐章后,形成今日完整的作品。

同晚演绎马勒和叶小纲两部《大地之歌》,余隆在站上指挥台前深思熟虑。在处理马勒版本时,余隆最初试图将作品“中国化”,后来又改变了主意:“我觉得它必须作为一部德国声乐套曲来表现。在决定了这一点之后,我感到更加自由。我可以把德国艺术歌曲的感觉融入作品中,用一种非常中国化的方式表达对诗歌的理解。”

“中国人可能看起来很矜持,但表面之下他们的情感异常丰富”。从自己的经验出发,余隆感到“中国式”的《大地之歌》作为跨文化对话的一种方式十分必要。“在世界高速发展的当下,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却疏远了,大多数人沉浸在自己的生活中,没有尝试去了解其他文化。目前的疫情流行使我们更有必要尝试相互理解和同情。”

呈现不同魅力

在叶小纲的作品中,音乐所唤起的情感和音符背后的思想比每个听众都能轻易听出的诸如五声音阶、人声的滑音和中国乐器的音色等特殊的“东方”效果更加重要。这部作品的配器特别多样化,包括大量的打击乐器,其中既有传统的民族乐器,也有传统的西方乐器。

余隆表示,从这部作品中“人们已经能够看到两幅画面——欧洲人对爱情、享乐和死亡的感受,以及中国人对同样事物的感受。在两者的对比中,可以听到马勒的最后一个乐章‘告别’和叶小纲作品中的最后一个乐章,两者表达的是完全相同的情感。马勒创作的是油画,而叶小纲的是水彩画。这两件作品的并列允许我们进行富有内涵的比较”。

将东西方两部《大地之歌》同晚演绎,并录制进同一张DG专辑,余隆用心良苦:“我想能让更多人,尤其是西方人,在东西文化的差异中,产生对彼此的理解。”据悉,除《大地之歌》外,开幕音乐会中以唐诗为文本展现中西音乐表达的,还有青年作曲家周天以宋词为灵感创作的《音诗》。除此,新乐季也将延续上交的“歌剧传统”,通过《浪子的历程》《白蛇传》《七日》等佳作集中呈现中西歌剧的不同魅力。(记者朱渊)

关键词: 余隆 大地之歌 中国文化 深邃

责任编辑:hnmd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