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要闻 > 正文

乡村振兴绕不开“乡村味道” 达到“大河有水小河满”效果

2021-05-19 09:54:49来源:中国食品报

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要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持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和群众生活改善。

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要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持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和群众生活改善。近日,笔者前往北京市延庆区、平谷区、密云区、怀柔区等地的休闲园区,对当地的乡村旅游经营户进行调研,并与“三农”专家围绕乡村振兴话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和探讨。经过多方实地调研和与专家的观点碰撞,笔者和大家共同提出,乡村振兴绕不开“乡村味道”。

乡村味道是指乡土文化、乡情、乡韵、乡土的气息,乡村美食味道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乡村味道首先是一种独特的地域文化符号,它是博大精深的中华饮食文化的一部分,源于菜系文化又高于菜系文化,究其根本,乡村正是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菜系文化的来源地。农耕文化在中华大地延续数千年,农民在土地上耕种,春种、夏长、秋收、冬藏,日常劳作和收获以果腹为本,一切生活围绕着二十四节气,农闲或猫冬则利用各种方法调剂生活,亦称打牙祭。因此,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乡村味道为菜系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和文化基础。随着历史的发展和延伸,乡村味道也从乡村走入了城市,在都市的文化氛围中逐渐被升华为今日之菜肴,都市餐饮越发红红火火。

诸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乡村振兴工作绕不开“乡村味道”。通过开发乡村美食,可以让留在村里的人都动起来,通过美食产业,吸引城市人才进入和资金投入,可以直接带动村民富裕,自然也就带动了区域性的消费和经济增长。这样,国家财力就可以向相对低收入的乡村投入,达到“大河有水小河满”的效果。

说到开发乡村味道,又绕不开一个话题——农家乐。农家乐从20世纪80年代末出现,历经沧桑涅槃重生,为乡村带来了勃勃生机,推动乡村文化进步,促进消费,拉近了城乡距离,带动就业,催生了诸多新业态。农家饭菜是农家乐经营的一个重要项目,但其在发展中出现了一个现实问题:对本土食材的开发性不强,往往会出现“盐重好色”、盐多味重,着色重,重油、菜式粗犷等;主题特色不鲜明,甚至出现几乎全村的农家乐就都做一样的菜式,而丢掉了乡村味道的本源,出现同质化严重,进而演变成为恶性竞争。

新时代的乡村振兴一定不能再走老路,要有针对性的根据每家每户的房屋状况和劳动力情况,结合本地域原材料特点开发。在利用乡村味道发展新农村建设中,不能全村都发展一个品类。时下去郊区消费的主体多为年轻人,年轻人消费观是理性的,指导经营者在菜品本身多下功夫,才是有发展的。

综合农家乐的问题以及新时代的特点,具体解决方案如下:首先,无论南方和北方,在乡村味道推广和普及中要牢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一刀切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应该针对地域或者个体,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其次,要结合古村落保护,严格按照环保和消防等部门要求,做好经营场所的规范工作。再次,积极了解村民意愿以及房屋面积、所处村中位置和居家劳动力状况,结合本地的传统文化特点,给出切实可行的经营指导。不参与经营的村民,也要积极引导,加强培训,为整村开发做好辅助工作,让全村人都动起来,大家共同受益。

理论上讲,乡村味道的性质不是某一地域的,而是广泛性的、全域性的。无论是民族地区、内陆地区还是沿海地区,在打造乡村味道时,一定要牢记,传统就是最大和最好的特色,也是广大消费者为之消费和品味的初心。乡村味道要以“乡味”为本,虽然就餐环境没有都市酒店富丽堂皇,也比不上都市餐厅的高级气派,但是乡村有其独特的灰砖瓦房、有着散发着叫不上名野花的芳香土路,有炊烟中飘着的玉米饼子的香味,有着属于乡村独有的食味。

关键词: 乡村 振兴 味道 乡情

责任编辑:hnmd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