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汽车 > 正文

中国汽车芯片“突围”之路任重道远且艰难

2021-01-15 08:28:00来源:第一财经

进入2021年,全球汽车产业可谓冰火两重天。一边是造车新势力强势入局降价10余万争夺市场、蔚来发布电动轿车ET7、苹果牵手现代造车、百度则

进入2021年,全球汽车产业可谓“冰火两重天”。

一边是造车新势力强势入局降价10余万争夺市场、蔚来发布电动轿车ET7、苹果牵手现代造车、百度则联手吉利想分一杯羹……

另一边是全球车企因为缺“芯”相继宣布减产甚至停产:在中国,一汽大众和上汽大众等车企已经宣布降低生产班次;在国外,福特、丰田、日产等汽车巨头也纷纷宣布减产。

为“芯”所困

近期,德国车企大众集团以及汽车零部件供应巨头大陆集团、博世集团相继发出预警,全球范围汽车芯片短缺会影响汽车生产,已经威胁到全球汽车产业供应链安全。

传统汽车对芯片的需求主要在发动机控制、车身、电池管理、车载娱乐控制等局部。但随着智能化程度提高,汽车对芯片的需求越来越大。

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汽车半导体市场规模为611.6亿元(人民币,下同),同比增长15.6%。业内预计2021年将超1000亿元。

突如其来且仍在持续的新冠肺炎疫情是“缺芯”的导火索。受疫情影响,2020年初,全球对车市的预测都偏悲观,作为以订单来规划产能的半导体制造商,在没有接到足够订单的情况下,大部分制造商选择降低产能或甚至关停工厂。

但与预期不同,2020年下半年汽车市场复苏较好。尤其是在有着庞大汽车市场的中国,疫情迅速得到控制,下半年甚至迎来反常的火热,汽车销量未受到太大影响。中国汽车工业协会13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汽车销量同比下降1.9%,远好于预期。

车企产能恢复显著,但芯片产能却未及时跟上步伐。双方“错配”现象严重。芯片的供货周期是8到12个月,当前出现“缺芯”现象,往上恰好能追溯至疫情期间。

此外,汽车产业“缺芯”也与消费电子产品“争抢”芯片有关。疫情期间,居家办公令手机、笔记本、平板等电子产品需求猛增,这在一定程度上挤压了汽车芯片的产能。

上述叠加因素造成了全球芯片供需失衡。供不应求的结果就是涨价。据了解,目前部分汽车芯片涨价幅度已经达50%至100%。

中国“芯”机遇?

危机往往是“危”中藏“机”。业内人士认为,在产业对汽车芯片的重视程度陡然提升、汽车芯片需求量不断扩大的背景下,国产汽车芯片厂商的机会已经出现。

当前,中国汽车芯片卡脖子现象严重。数据显示,国内车企前装芯片进口率超过95%,后装芯片进口也超过80%,国产自主汽车芯片规模占比不足10%,未能实现安全自主可控。当前形势下,解决中国汽车芯片卡脖子的问题已刻不容缓。

此次汽车“缺芯”事件,从另一方面也在倒逼中国芯片产业做大做强。在国外芯片需求无法满足的情况下,更多的车企或零件供应商只能向国内芯片厂商寻求支持。这对国内芯片厂商来说,是不可多得的机遇。

近些年,中国有不少汽车芯片厂商崛起,例如芯驰科技、地平线等制造商。这些企业近期也表态,要发力汽车芯片制造。

对于解决汽车芯片短缺问题,一些有实力的车企业也在发力。国内车企在芯片领域布局较早的当属比亚迪。

早在2004年,比亚迪就成立了半导体公司,在芯片研发生产上已经有十几年的积累。此次大部分车企面临芯片短缺困局时,比亚迪表示自产芯片不仅可以自足,还“有余量外供”。

比亚迪去年9月披露的数据显示,目前以IGBT为主的车规级功率器件累计装车超过100万辆。自2007年开始,比亚迪也在同步进行车规级MCU的研发。

一位业内人士透露,比亚迪主要是与华为合作。他看来,国产汽车芯片最大的希望是华为。据其了解,国内至少3至5个汽车品牌已经在用华为的中控系统,相当于是芯片加软件。“华为可能是突破汽车芯片的主力军,但这还需要时间。”

除了“比亚迪+华为”的组合,国内还有“上汽+英飞凌”“北汽+Imagination”“吉利+Arm”等汽车芯片组合研发制造商。但业内普遍认为,中国汽车芯片“突围”之路任重道远且艰难。

关键词: 造车 芯片 中国

责任编辑:hnmd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