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理财 > 正文

去年巨亏3.92亿元 獐子岛“扇贝跑了”是不是一个故事?

2020-05-06 10:50:52来源:证券日报

喜忧参半的2019年已经过去了,但这一年留给獐子岛人的教训,却值得铭记于心。4月30日,獐子岛披露2019年年报,公司董事长吴厚刚在致股东的

在座谈会上,中国海洋大学慕永通教授表示,实际出海考察情况显示,几家企业陈述客观属实。对于此次受灾,要把整个北黄海都放进关注的范围,对扇贝死亡原因的求证过程要严谨,不能简单地轻易下结论。如对底质的变化就不能仅关注物理形态的变化和简单的水质数据,饵料方面不仅要关注数量,也要关注其对于扇贝的“适口性”。

参与调研的王崇明教授,是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病害领域的专家,他认为竞争性品种的大幅扩张,对扇贝底播养殖,或是一种潜在的危险。

“据《中国渔业年鉴》数据,2018年我国贝类总产量是1400万吨,其中增长幅度较大主要是蛤和牡蛎,其中牡蛎的滤食率比较高,是扇贝的竞争性品种。”王崇明教授当时在会上表示,已知的两种病毒中,牡蛎疱疹病毒宿主比较宽泛,对贝类危害也较大。在其对牡蛎的监测中,牡蛎疱疹病毒呈现不好的趋势,2019年首次检测到该病毒,南方某省的牡蛎2019年也发现了这种病毒,包括牡蛎等品种在内的滤食性贝类在北黄海的快速扩张,或对养殖产业带来风险。

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研究员梁玉波博士每个月都会对相关海区进行监测,积累了丰富历史数据。其分析,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北黄海海域和渤海海域正呈现严重的酸化问题,带来的就是海藻小型化、有毒化,甲藻越来越多,适合扇贝进食的硅藻却越来越少。此外,陆源大量氮源排往海里,引发海水氮磷比严重失衡,已从原来的1:16变成现在的1:40左右,对扇贝所需滤食的浮游生物影响也非常大。座谈会上,梁玉波博士分析,环境因素或是扇贝受灾死亡的一个诱因。

辽宁省海洋水产科学院的于佐安研究员从饵料角度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据其研究得到的结论,浮筏扇贝与底播扇贝的饵料结构并不一样,浮筏扇贝以硅藻为主,底播扇贝以底栖藻和底栖碎屑为主。据其监测到的大连周边海域数据,饵料丰度方面往年是2月份-3月份高,5月份-6月份低,低的时候在每升1万到2万个左右。2019年的情况是2月份-3月份与往年持平或略低,5月份后大幅升高,高的时候每升海水20万个至30万个,这个数值应得到关注。

一份综合调研结论认为,底播虾夷扇贝大量死亡,是海水温度变化、海域贝类养殖规模及密度过大、饵料生物缺乏、扇贝苗种退化、海底生态环境破坏、病害滋生等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海水养殖还要不要做?

接连几次受灾,为进一步控制风险,近年来,獐子岛制定的一个重要战略就是“瘦身放海”。“瘦身”就是处置一部分非核心资产,“放海”就是进一步压缩底播虾夷扇贝规模。

为进一步关闭海上敞口风险,2019年12月13日,獐子岛第七届董事会第八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放弃部分海域的议案》,同意放弃海况相对复杂的海域约150万亩。

根据公司的规划,自2020年开始,以优化适合本地生态系统条件的虾夷扇贝新技术、新良种、新模式,每年中试虾夷扇贝约10万亩,基本关闭底播虾夷扇贝增养殖风险。

“海水养殖是食品安全粮食安全的重要部分,全球范围内都在加强对海洋的探索,我们不能遇到困难就放弃。海洋开发是獐子岛六十余年的发展根基,我们一定要守住。”对于缩减养殖面积,獐子岛董事长吴厚刚近日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獐子岛所有的海洋开发项目中,目前只有扇贝一个品种出现意外,鲍鱼、海参、海螺、海胆、牡蛎等品种发展的都很好。目前针对扇贝受灾所进行的调整,只是品种结构上的调整,海水养殖仍是公司的核心主业之一。公司并不是不发展海洋,而要是要更强化海洋。”

对于公司推进的资产处置瘦身计划,吴厚刚表示是为了进一步聚集主业。

“公司前些年效益比较好的时候,平台和业务涉猎较广,目前处置了一些资产,有些效益现在看起来还不错,主要还是为了进一步改善机制。”吴厚刚讲到,“通过进一步聚集主业,建立示范区,寻求进一步的标准提升,通过资源保护、科技创新,来让公司变得更‘健壮’。”

记者从獐子岛了解到,公司计划保留相对优质的海域约85万亩,其中55万亩用于海参、海螺、鲍鱼、海胆、牡蛎、藻类、鱼类等资源养护和养殖,30万亩用于抗逆性虾夷扇贝和大西洋深水扇贝等优良品种的底播增养殖中试和探索。

“准备保留的这85万亩是传统的优势产区,都在獐子岛四个岛的近海,我们放弃了风险相对较大的远海等外围海域,核心资源区并没有放。”吴厚刚补充道。

关键词: 獐子岛“扇贝跑了”

责任编辑:hnmd004